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


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地址:13800000000
手机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
客户案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客户案例

实控人退隐、客户高度依赖微医的AI“新马甲”能遮80亿亏空吗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16:51:51 点击量:

  

实控人退隐、客户高度依赖微医的AI“新马甲”能遮80亿亏空吗?

  时隔三年,曾折戟港股IPO的微医控股再度递交招股书,试图叩开资本市场大门。这一次,它卸下了“互联网医疗”的旧标签,换上“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最大提供商”的新外衣。但光鲜名号背后,是三年半累计近80亿的亏损黑洞、客户集中度飙升至险境的经营困局,以及创始人卸任且曾遭监管处罚的治理瑕疵。这场押注AI医疗的资本化冒险,更像是一场急于“输血”的续命游戏。

  微医的转型轨迹始终追随着资本市场的风口。2011年以挂号网切入市场,2015年升级为微医转型在线年布局“数字健共体”,2021年首冲IPO时还顶着“互联网医疗标杆”的头衔。彼时恰逢行业风口,平安好医生、阿里健康股价一年涨幅超200%,京东健康上市首日暴涨56%,若微医当时成功上市,无疑能分得行业红利。但错失窗口期后,互联网医疗退潮,微医不得不紧急换赛道,将AI医疗打造成新的“敲门砖”。

  招股书里的AI医疗故事看似亮眼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微医以10.6%的市场份额拿下2023年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收入榜首,该业务收入从2021年的2.28亿元增至2023年的10.24亿元,三年间增长近4.5倍。其宣称的AI医生、AI药师等应用,号称能为医疗从业者和监管机构赋能,甚至开创了按人头付费的健康管理会员模式。

  但剥开数据外壳,AI医疗的含金量存疑。所谓的“行业第一”依赖单一统计口径,其AI应用究竟是提升效率的核心工具,还是包装概念的营销噱头,尚未有公开案例佐证。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效果与患者信任,而AI技术需长期积累数据与算法迭代,微医短期内突增的AI收入,更像是将原有数字医疗业务拆分重组后的“账面优化”,而非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增量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AI业务与数字医疗平台业务高度重叠,所谓的技术赋能更像是对既有业务的简单包装,并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。

  比概念真实性更严峻的是微医的财务窘境。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公司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合计高达79.81亿元,若回溯至2018年,累计亏损已接近160亿元,是同期营收总和的3倍以上。尽管2023年经调整亏损收窄至5.05亿元,但2024年上半年18.18亿元的营收仍未能扭转亏损局面,经调整亏损仍有1.28亿元。持续失血之下,微医的现金流早已承压,这或许正是其迫切寻求上市“输血”的核心动因。

  令人费解的是,在巨亏背景下,微医高管曾长期拿着高薪。2021年,联合创始人张晓春薪金加花红等收入达325.9万元,创始人廖杰远、前CFO王永才年收入也均超290万元。虽2023年高管薪酬大幅下调,但在公司尚未盈利的情况下,高额薪酬与巨亏业绩形成的反差,难免引发市场对管理层激励机制合理性的质疑。

  更致命的是,微医的经营基本面正持续恶化,客户集中度已飙升至危险水平。2021年时,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仅5.6%,最大客户占比1.5%;但到2024年上半年,前五大客户占比激增至58.7%,最大客户一家就贡献了56.8%的收入。这种“单客户依赖症”意味着,一旦核心合作发生变动,微医的收入将面临断崖式下跌,而其短期内开拓新客户的能力,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令人担忧。

  公司治理层面的隐患更让投资者却步。创始人廖杰远已卸任所有职务,并放弃股份投票权,这一异常变动引发市场对公司控制权稳定性的猜测。更严重的是,2022年微医及廖杰远因未及时披露股份变动、误导性陈述及限制期交易股票等问题,被证监会合计处罚3038万元。监管污点叠加实控人“退隐”,微医的治理规范性与决策连贯性都打上了问号。

  从互联网医疗到AI医疗,微医的标签换得勤快,但始终未能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医疗行业的本质是慢生意,无论是线下诊疗还是技术研发,都需要长期投入与沉淀,而微医却始终在追逐短期风口,试图用概念包装掩盖经营短板。AI医疗或许是行业未来的方向,但绝非亏损企业的“救命稻草”,若没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与清晰的盈利路径,再时髦的故事也难以打动资本市场。
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电话:400-123-4567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12-2018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
ICP备案编号:粤ICP********